建行重庆市分行: 新金融助力新市民安居乐业 共建美好生活
虽然他从文献的述解,完成了自己的一家之言,但他对文献的诠释,态度是很客观、仔细的,不会为了迎合自己的诠释,而做出不符合文献原义及语脉的理解。
《文子·道原》曰万物之总,皆阅一孔。得一[而图]之,如并天下而担之。
有知不见之见,不闻之闻、无状之状者,则几于知之矣。②魏启鹏说,其大无外,其小无内,应是老子、关尹太一学说的重要内容(《太一生水劄记》,《中国哲学史》2000年第1期),未详何据,不足为训。(《庄子·天地》) 察其始而本无生,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,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。(18)吴光指出,自战国至魏晋,古籍所记黄帝故事颇多。然而由于其历史邈远、学派纷繁、文献歧互、内容驳杂,竟长期以来沉晦未明。
(《管子·心术下》) 能一乎?能止乎?能毋有己,能自择而尊理乎?(黄老帛书《十六经》) 这里反复提到的能专(抟)乎,能一乎,简单地说就是抟意于心,犹如通于神明。(《庄子·列御寇》) 建之以常无有,主之以太一。如前文所述,玄是根本因,隐性知识是儒学真精神的重要体现,如果忽视玄,儒学的发展很可能会出偏。
玄在幽暗深隐中支配有形万物,虽然缄默不显,却是显性万物之体,玄与万物是体用关系。缄默谱系既可以遥契,又可以直传,关键在于体证玄。(《胡直集》,第1012页)圣关如冬至之关,胡直通过无欲主静透圣关,默契道统。与地的形质、近实不同,玄是深远之象,超越感知之物,表现出形而上的特征。
万物始于玄,终于玄,玄贯彻万物生灭之始终,万物只不过是玄变化出的短暂存在状态。扬雄将老子的玄静引入道德本体建构,这受到严遵的影响,严遵沉冥,雅性淡泊,专精《大易》,耽于《老》《庄》。
(司马光,第2页)生生潜能的根本因在于玄,生生展开正是创造万物的过程。在有形世界中处于对待两极的大与小,在太玄中表现为十字打开:愈微则愈大,这是玄之舒发,显示玄是生成之源。从天道下降到人道,太玄内植在人的心性中。尚絅与暗然相应,可代指深潜的道德本体,将此引申,玄指向道德之归,可视为本、体、源。
《太玄》是中国儒学哲学化逐渐成熟的标志,外在重视天道大化流行,内在注重生命的体证,外在的天道与内在的道德本体具有一致的理路,这与西方哲学的形上学有明显差异。退藏是收敛凝聚,工夫论关联着艮止,宋代周敦颐、二程发展出艮背工夫。(汪荣宝,第418页)弟子接受孔子教导,既包括可闻可见的显性知识,也包括闻所不闻,见所不见的隐性知识,隐形知识指向玄,传承重在默会。用心于内透露出性格内敛,并渗透到他的学问,默而好深湛之思,清静亡为,少耆欲。
日一南而万物死,日一北而万物生。玄表现出四然的特征:卓然、旷然、渊然、渺然。
玄发气,春夏秋冬四气流行源于罔直蒙酋冥。扬雄的哲学观与道统观内在一致,道统的构建在于触及深潜的太玄,文王、孔子、颜回的生命及人格是太玄的具身化,从而为探寻孔子的生命人格开辟了广阔的空间,并将儒学引向形上学。
之所以陷入绝弸破车的绝境,是因为不知止,不知藏,由此反衬藏是为了弸,是固本之学。太玄是万物生生的动力因、目的因,是所以然的第一因。(同上,第236页)最下之初一是冬至之象,如同赤之于下,为极静中一点阳动。3.启沃后学 扬雄的太玄思想对于后儒多有启迪:从道体论而言,如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、邵雍的心为太极、张载的气之本体太虚、程朱的形上之理等。退而省其私,亦足以发。(郑万耕,第256页)阳与阴是显与微、动与静的关系,显微无间,动静互根,这是第一层关系。
从工夫论而言,如同惟一可以是惟精的工夫,惟默可以是惟玄的工夫,通过缄默而体认玄体,默是接近玄体的工夫路径。上一点与下两点之间有相极的张力,亦有相敕的卷力,而且相互兼带,是统冒。
传莫大于《论语》,作《法言》,用心于内,不求于外,于时人皆曶之。以玄表征德性,亦见于早期儒家经典,如《尚书·舜典》浚哲文明,玄德升闻。
扬雄构建出文王、孔子、颜回的道统谱系,以默识道德形上本体为道德修养工夫论旨趣,对于宋明理学有启沃之功。出冥入冥,按照罔直蒙酋冥的生成,下一次的生成仍是同样的序列,两次生成的结合点在于冥,生生序列为:……冥罔直蒙酋冥……下一次生成之罔基于前一次之冥。
又如攘,据《说文》:攘,推也。灵根生发的营养源于渊寂,由此藏渊足以礼神,足表明藏渊是礼神的充分条件。冬至近玄,还可以从动力因理解。相极,表现出向外发舒的张力。
又如:夫玄黄者,天地之杂也。(郑万耕,第257-258页)冬至近玄,即是平旦之息、夜气、亥子之间、天心、天根近玄,此物象特征主要包括三方面:进而未极,运动刚开始启动,生生肇始,由密转向显,极静转化为动,类似奇点(Singularity),具有无限接近于零的熵值(Entropy),具备强大的动能与势能。
司马光注:一阳谓冬至也。弸中内充是根本,言说为末。
(郑万耕,第256页)玄是默而该之者,玄具备缄默的全部形态。与冬至相对的是夏至,夏至远玄,如强弩之末,前进无力,只能退居自守。
当以玄作为终极追问的根本因时,也包含了从何而来、去向何处等追问,这可仿照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理解玄,如近期丁耘、吴飞讨论生生与牟宗三演讲的四因说。玄在隐幽中吸积,充满势能,君子不言,是为了积攒缄默的力量,如般之挥斤,羿之激矢,公输般能够挥斤中木,做出各种木器,表现出着力。(同上,第9页)孔子如同蜾蠃,弟子如螟蛉之子,教诲尔子的比喻包含着孔子对于弟子的深刻影响,不但能改变弟子至外形相似,而且全面塑造内在性格,实现传心传神。气是玄创造万物的媒介,或者是创造的中间形态。
玄为仁义:理生昆群兼爱之谓仁也,列敌度宜之谓义也。司马光注:赤,阳之盛也。
罔是有之舍,蒙是亡(无)之主。他不是从具体的礼乐伦常、庸言庸行等实在处去理解儒学,而是对礼乐之原的探本穷源,寻求礼乐的形上根据。
(汪荣宝,第137页)在此道统中,神为道体,潜为工夫,藏渊足以体神,由沉潜深入密体,穷源溯本,得灵根,养神智。养元气,生生之气得以息养。